返回第434章注定 (求支持,求月票)(2 / 3)  大明铁骨首页

护眼 关灯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

在脑海中浮现的时候,他的脑海中同样浮现出了,在另一个时空中,在抗战期间,那些前赴后继,不惜牺牲x命的华侨,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,母邦只是一个遥远的,存在于父辈、祖辈言语中的地方,但是他们却甘愿为之牺牲一切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文化,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,我们的教育机关,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。”,想到另一个时空中,马来的华侨们艰难维持着海外唯一的华语教育t系时的呐喊。

    朱明忠略微点了点头。文化是连接大明与诸夏的纽带,只要这个纽带存在着,那么,他们永远都不会背弃母邦,对于他们来说,母邦永远都是令他们骄傲和令人向往的。

    “国朝……”

    这个称呼不同于“天朝”,但却也表露了这里的人们某种心声,尤其是诸夏百姓的心声,或许他们是桂国人、秦国人、周国人、晋国人,但是于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个“国朝”,就是他们的母邦、祖地。

    看到客人沉默了好一会,王安东于是就试探着问道。

    “先生是从国朝过来的?是想来这里进货?米粮?果g?木材?先生,别看小号规模不大,可要是先生想要买的这些货,小人都能给您找着合适的货主,毕竟小人已经在这里做了十六年的买卖,要是您信得过在下,在下肯定能给您找到比官行价格更低的供货……”

    思绪被打断的朱明忠看着不断向自己推销着各种商品的店铺掌柜,突然对他的话产生了兴趣,便笑着问道。

    “比官行价格更低?这么说怕是不对吧,这官行按道理来说,应该是价格更公允才是啊。”

    所谓的“官行”,其实产东是官府的商行,而是大商行,因为最初南洋米的大规模采购都是由官府出面,为了便于供货,特意委派了多家大商行于南洋代理贸易,久而久之也就行成了所谓的“官行”,他们专门从事与内地的米粮贸易,而现在他们的贸易范围又从米粮扩大到木材等各个方面。

    “嘿嘿,先生,瞧您说,官行怎么可能有公允,国朝为了方面,往往都是把一国的米粮,都j给j家官行去做,可官行也是要挣钱的,开始的时候,官行为了做生意,确实也算公允,南洋各地的米商也愿意把米粮卖给他们,可是后来时间长了,这米粮j乎都由官行收购、包销以后,他们一边在这边打压粮谷的购价,一边抬高粮谷的售价,从中间赚差价,这样一来。先生,说实话,如果你绕开官行的话,一石米,最多只要五钱银子,比官行便宜两钱左右。”

    石米七钱,尽管这些年南洋米的价格已经翻了一番有余,但即便是如此,仍然比内地米便宜一些。

    “两钱……你是说,米商官行加了两钱银子?”

    朱明忠的眉头一跳,语气中流露出一些不满。商人溢价也属于正常,但是一下加了那么多,却让他有些难以接受。

    “何止两钱啊,他们买的时候,还会再压上一些,官行收米最多只划到四钱,这些年,南洋米的价

    格看起来是涨了,可实际上,银子都落到了官行的手里了,老百姓,可没有多少落到真正的实惠……”

    正擦着柜台的王自德忍不住抱怨道。

    “这一家四百亩水田,一年最多也就有一千多石米,瞧着不少吧,可这j百亩水田,总得有人种吧,谁家里没有十来个奴婢,养这些奴婢一个就要j百石米粮,还要给他们买衣裳g啥的,到最后能卖个四五百石米就算不错了,可四五百十米,顶破天,也就卖个二百两银子,再扣扣税啥的,落手里的也就j十两银子,那些官行一转手,乖乖,一大家子累死累活的,还没他挣的多,这银子,差不多都让他们给挣了……”

    侄子抱怨着的时候,王安东也跟着忍不住说道。

    “可不就是这样,现在诸夏的国人,瞧着风光,住着大宅子,有奴婢伺候、有奴婢种田,其实也就是表面上风光,顶多也就日子过的宽松一点,银子全都让官行给挣完了,至于他们,一个个的却连忙抱怨也不敢抱怨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们敢抱怨嘛,官行要是发了狠,吩咐一句,不从他那收谷子,到时候,他的谷子卖不出去,一家子那么多嘴,怎么养活,总不能光吃米吧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就是这样,顶多也就是s下里卖些米粮罢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s下里?怎么,难不成官行还能不准他们卖粮不成?”

    朱明忠的语气变越来越冰冷,他没有想到官行居然变成了这副模样,更没有想到官行垄断下的米商t系,已经变成了某种压榨,某种类似于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压榨。

    “就是不准啊!”

    王自德哼了哼。

    “他们就是不准,你能怎么得了他们?”

    “不准?难道就不可以报官吗?还有没有王法。”

    听到官行不准百姓卖粮,朱明忠的语气已经变得有些恼火了。

    “哎哟,先生,你真以为这里是大明啊,这里是南洋,和国朝不一样的,那些个官行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